说到实习,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陌生。几乎所有高校都会在学生三年级或四年级期间安排一段时间的实习期。而见习制度,则是指政府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一种就业促进机制。从2009年国家推进这项制度以来,我省每年均会组织上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其实,不论是毕业前的实习,还是毕业后的见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大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为接下来正式就业做好准备。
不论是毕业前的实习,还是毕业后的见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大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为接下来正式就业做好准备。
毕业前 实习显弱势
每年10月至12月,是各大中专院校安排学生实习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11月下旬,本应在实习的山西大学大四学生吴小华却依旧留在学校里:“因为准备考研,不想让实习耽误了复习时间。”
除了考研,还有考公务员、托福、雅思,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上。在他们看来,与其将时间浪费在实习上,还不如多考一个“证件”。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之所以会将实习称之为“浪费时间”,是因为大部分有实习经历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实习经历比喻为打杂的经历。“打扫卫生、打水、跑腿、干粗活、看报纸……这就是我实习期间每天的"工作"。”在某事业单位实习的小赵这样评价他的实习期,“不仅没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还荒废了大好光阴。”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轻视实习,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实习太好 “过关”。从学生角度讲,面对学校要求的实习报告,他们多数人会通过父母或熟人找一个关系单位,然后不需要实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实习报告上盖到该单位的“大红戳”。从学校角度讲,实习不过是学生自己的事,有证明、有公章就万事大吉,至于学生究竟有没有真的实习、实习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实习是否真的可有可无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为连接象牙塔和社会的桥梁,实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太原师范学院的杨东教授就认为,大学生通过实习,不仅可以了解社会,还能强化专业知识。“其实,在实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在于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是积累社会经验,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例如,学习如何从基础做起,如何待人接物、与人交流等这些在校园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实习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高建平也认为,从职业角度观察,应届毕业大学生大多数缺乏职业型人才的核心技能,其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真正的实习。“当今社会,公司在招聘人才时都会十分注重实习经历,然而由于学生本人的不重视,或是与考研时间的冲突无法实习,都大大限制了毕业生实习的机会。”据他调查,由于迫于就业压力,90%的应届毕业生会参加考研。如果以考研率40%计算,那么就意味着54%面临就业的学生在事实上失去了实习的机会。
就业难 不妨先见习
安排离校未就业大学生进行见习,是党和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的一个通向职场的过渡平台。按照相关文件,2009年至2011年,全国将组织100万名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我省3年安排见习的人数分别是1万、1.5万、1.5万。见习时间一般是3个月至12个月,其间还有生活补助。据了解,今年8月起,我省的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至960元。
从政策层面上讲,见习制度好处很多:一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他们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择优选才的渠道。记者了解到,为了将好事做实做好,省人社厅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并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供需对接会。仅今年9月公布的年度第二批就业见习岗位信息中,就包括45家单位提供的4169个岗位。
然而,面对这个拥有良好初衷的政策,大学毕业生的态度并不是一面倒的支持。“见习毕竟是个过渡"产品",就业见习不等于就业,见习也不等于留用。所以,我还是希望先选择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去年毕业的刘元元虽然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但是对见习岗位的热情并不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学生对见习岗位持观望态度的另一个原因是好的岗位不多。在他们看来,好岗位应该是事业单位、国企办公室文员、行政职员等。“我看了见习岗位的招聘信息,其中只有20%的岗位是事业单位和国企,其余都是私企。另外,岗位中大部分都是基础操作工、销售、导购、业务员等。”9月16日,省人才交流中心的见习岗位供需对接交流会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吴丹直言,“爸爸妈妈培养我上大学,总不能去当个销售业务员吧!”她告诉记者,即使有部分事业单位招收见习人员,那不过也是类似于招收实习生,按照现在事业单位逢进必考的机制,留下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见习期满后是去还是留,都是有益的。”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优秀的见习人员往往会成为企业的后备力量,这样的成功例子并不少。例如,去年太原市某银行招聘的100名见习生,目前已有一半人顺利转正。即使见习期后离开了,毕业生通过见习岗位增长了工作经验,往往也能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增加一个重要砝码。
实习见习 期待制度更完善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3.6%的人认为实习与第一份工作有很大关系。因此很多人建议实习生不要轻视打杂的工作。“实习至少要3个月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关键是要持之以恒。”杨东教授说,“良好的实习经历能够培养协调合作能力、抗压能力和耐挫能力,这些都是学校中得不到的宝贵历练。见习也是如此,不要因为不是好单位、不是大企业就不去,更不要因为是实习、见习就应付差事,要尽可能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自己。”
学生主观认识需要改变,实习、见习制度同样需要从各方面完善。作为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高建平坦言,学校在安排实习期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学校实习时间一般为6周至8周,而企业或用人单位通常实习期为3个月,学生常常因为实习时间不足而错过机会。另外,实习期往往是考研复习的关键时期,这也无形中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安排。”因此,毕业前的实习,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在合理安排时间之后,还可以探索利用学校优势,与一些用人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能力,另一方面也杜绝了学生为实习而实习的情况。
另外,大学生实习、见习时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缺少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将大学生当成免费劳动力或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的情况并非没有。记者了解到,去年广东省已经率先在全国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其中不但详细规定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必须按一定比例接收大学生实习和见习,还规定实习期间,学校、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应当签订三方实习协议;实习、见习单位应当为实习学生、见习人员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等。有评论认为,实习、见习大学生也是劳动力资源,善待他们就是善待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各地应借鉴推广为大学生实习、见习立法的广东经验,明确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责任,切实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