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是他最近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这部电影的好坏我也不懂评价,作为观众,冷暖自知。作为职业规划师,我真正关注的,是这是第一部周星驰在片中完全没有参演的电影——他终于完美的克制住自己的表演欲,成为一个还不错的导演——对于一个曾经这么杰出的演员,这不仅了不起,而且还非常罕见。技术人员转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J.Peter)曾经提出个让人挺沮丧的“彼得定律”,他通过分析上千个公司的实际失败案例,发现“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的定律。另一个管理学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提出“后彼得定律”,说人们会被提升到他感到工作无趣为止。如果这两位的定律是真的,好友梁朝伟的选择就更加聪明,做一个完美的好演员,为拍好一部电影学个几年咏春。不去想什么编剧导演,才是正事。一个人天生的潜质、优势、思想等内在资源也许会最支持你到达某一个适合的位置,让你做得非常优秀。但如果你再想往上走,也许就过犹不及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公司里,最优秀的程序员、销售、作者、教师……,当因为自己的杰出工作被提拔他们成为管理者的时候,往往他们会做得焦头烂额——一方面,因为要强忍自己的表现欲望不去动手,就让他们花费了50%的心力:在他们看来,手下都太笨,做事情蜗牛速度,要教会他们,不如自己几下做完得了。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因为“管理者就是要通过人拿到结果”这样的管理铁律,咬着牙不情愿地用着自己刚学的蹩脚管理技术教着“蜗牛”们工作。与此同时他们的手下更憋屈——神一样的主管衬托出来自己猪一样的身手,他们觉得混一辈子都无法超越上级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干的了。公司里面还有点能力的人会离开,留下全是小兵。团队成为一个明星一群打杂的气象。
这也就是周星驰准备做导演之后发生的故事——从《国产凌凌漆》后,他作为副导演和李力持执导了《喜剧之王》,《破坏之王》《食神》,合作13年。期间他的重要合作伙伴一个个受不了他而离开,王晶、吴孟达……等拍到《少林足球》的时候,老好人李力持也受不了,彻底分道扬镳。作为导演和明星的周星驰则重组了一个自己的“小人物班子”,胖子、秃头、眼镜男……你都说不出来的名字。连你稍微能记得的八两金,都没有能呆下去。还记得吗?如果管理者始终在明星的位置,只有侏儒员工可以留下。
小人物班子显然实力不够,他发现使用过去的老影星也许是好方式——一方面功力十足,一方面名声不再,比较听话,再加上视觉效果,这就产生了《功夫》。别说周星驰,连我都觉得这部电影是为我童年拍的——让自己童年最喜欢的功夫高手互相PK,然后集体被“陈真”秒杀,最后自己从天而降,一掌拍死他,自己做老大。我想也就是从这一掌开始,周星驰意识到自己作为明星爽完了,他希望真心开始做电影了。
然后有很糟糕的尝试之作《长江7号》,然后就是今天的很棒的《西游降魔传》。在片中管理者周星驰意识到自己的极限——星爷无法再象星仔那样的体力充沛没心没肺了,他放弃了演出;他也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好演员——势头正好演技不错的文章和黄渤,还有不温不火的舒淇,都是互相看得上也愿意教的人。所以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周星驰的样子,却每个人都有周星驰的影子。因为周星驰的离开,每个人都努力扮演出自己风格的周星驰,周氏喜剧的风格和思想得以更长久的传承下去。这就是作为导演和管理者的周星驰的努力和魅力。
从02年的《少林足球》,到12年的《西游》,周星驰花了10年功夫,四处撞墙,满城臭骂,最后慢慢跨越了那个著名彼得原理,跨越了自己的欲望和限制,跨越了作为管理者的无能和无趣,从杰出演员到一个不错的导演。这是我从我的专业角度,非常尊敬他的地方。我想让他能够走出这么远的理由,因为他实在太爱电影了,自己不能拍,也要找别人拍下去。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杰作。你能用圆规和尺子画图,但是这样永远无法画出真正的杰作。同样,如果希望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你没必要非要遵循某个“定律”来活。每一个称职的职业规划师都会在做完所有的分析之后,最后告诉对方“这个也许对你的能力和资源来说不太适合,但如果你真的想去做,你的激情可以创造一切”,因为他们知道,未来就是未来,就是不确定性,来自心里的激情与热爱能超越一切障碍。
作者/古典新精英创始人,职业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