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内容
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

 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既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硬实力”的直接较量,更体现在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城市“软实力”的深度角逐。物质基础越是优厚,精神上的“钙”就越不能缺乏。

  “精神文明”一词的提出,从来不是某个形而上的“虚化”概念,相反,它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与交往之中;同时,也与个体、家庭、单位、社区等区域范围内“小”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十三五”期间,城市的精神文明这块“短板”如何补上?“人”作为精神文明的践行主体,如何调动好公民的内在能动性?在执法“大棒”之外,交通文明建设应怎样开展,才能避免纸上空谈?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上海市文明办主任潘敏,一同畅谈本市精神文明工作的“十三五”规划,总结经验,展望未来。

  更好服务城市治理目标

  记者: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软实力”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分区域、分类别的考评形式,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十三五”期间,本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如何与时俱进?怎样补好城市的精神“短板”?

  潘敏:过去我们谈精神文明建设,往往会陷入条块分割的误区。其实,无论是交通文明、生态文明、文明单位、市民素质等创建要素,它们都是构成文明城市总体格局的脉络分支。管理好这些分支,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这一终极目标。

  我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不该再像过去那样只停留在解决个人或单位或社区管理范畴内的“一亩三分地”,而应着眼于长远,积极围绕提升“城市公共管理”这一目标,实现从“自建”目标到追求“共同”目标的转变。比如垃圾分类,社区开展这项工作并不单单为评一面文明锦旗,社区工作者要将做好这件事的意义放到更高的格局——垃圾分类回收有助于城市清洁环境的构建,环境好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方能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不能只顾自扫“门前雪”,而应在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文明建设中体现社会责任。

  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有多种形式,考评是其中一种,但只是促进的手段,根本还是要靠教育引导和依法管理。“十三五”期间,文明办的工作重点在于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同时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这一目标纳入其中。

  提升城市交通文明环境

  记者:有人认为交通整治主要依靠交警的“硬执法”,在执法“大棒”之外,交通文明建设应怎样开展,才能避免纸上空谈?

  潘敏:根据要求,“十三五”末期,上海中心城区主要路口将达到市级文明路口水平,郊区40%路口达到市级文明路口水平,60%的地铁车站创建成文明地铁站,初步形成与国际中等发达城市水平相当、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交通文明环境。

  为达成这一目标,文明办和其他部门共同制定 《上海市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启动交通文明示范路口、示范线路以及示范商圈的创建工作,形成上海文明交通创建的新格局。

  要让精神文明工作切实发挥效力,不仅要抓交通的具体行为,更要抓行为背后的意识,包括人的心理、思想、观念等方面因素。“强执法”带来的结果是“要我遵守”,而我们的目标是让市民打心底里形成“我要遵守”的意识。

  我们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纳入新版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创建考评标准。通过动员全市党员、公务员率先示范,引导中、外资企业、“两新”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带头参与,带动周围群众积极争当文明交通志愿者。同时,扩大和优化路口志愿者、地铁志愿者、公交志愿者、行车记录仪随手拍志愿者等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交通整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全社会凝聚成一股力,交通环境才能长治久安。

  倡导市民参与修身行动

  记者: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从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向更加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的转变,这是新阶段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任务。”硬件和环境建设是容易找到抓手的,但人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就不那么容易了,如何做通“人”的工作?

  潘敏:作为组成城市的细胞机体之一,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决定着整座城市的“精气神”。过去我们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这是文明城市的基础和底线;当前,我们更应注重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只有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上海城市的文明创建才能体现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们推出“市民修身行动”,将“修身明德”注入公民的血液。具体而言,我们将大力倡导市民积极参与“五个一”教育实践活动——力争每年参观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一场群众文化活动、参加一期主题培训、阅读一批经典书目、投入一次行为实践。通过“市民修身行动”,深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带动、影响和辐射周围更多的人。

  同时,我们也鼓励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

  目前,上海市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12万人,志愿服务组织达1.53万个,建成社区志愿服务中心219个,形成了20类共5万多个志愿服务项目。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人民群众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更是精神文明工作的不竭动力。(解放日报记者 陈逸君)

    
用 户 登 录
学生学号:
登陆密码:
所在学校:
  忘记密码
文 章 搜 索 器
关 键 字:
所 在 频 道:
发 布 时 间:
热门文章搜索:大学生  |  简历  |  面试 | 跳槽 |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