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汽轮机厂燃气轮机车间,一台台泛着银光的“大家伙”赫然而立,无声地展示着重型工业设备特有的冷峻、规则之美。原金疆正在默默忙碌,他面前矗立着一台正在装配的汽轮机,上面的叶片排布规整如鳞。对他来说,这看似不断重复的工作,实则如艺术创作般精妙。
从拧螺丝开始潜心学艺
原金疆最初的童年时光在哈尔滨度过,他的父母均是支援边疆的知青,“金疆”这个名字寓意“金色的边疆”,代表着一家人对那方沃土的感情。那时,由于父亲是修理东方红拖拉机的一把好手,不知不觉中,年幼的原金疆对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产生了向往。
1987年,10岁的原金疆随父母回沪。7年后,他如愿考入汽轮机厂技校,3年后毕业便进入汽轮机车间做了一名装配钳工。那时,能在这家万人工厂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而从小就喜欢技术的原金疆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地。
“平时话不多,但勤奋好学,也肯吃苦。”在同事的印象里,年轻时的原金疆就有一股埋头做事的韧劲。而这股韧劲也伴随他从最开始的递扳手、拧螺丝的学艺阶段,到成长为车间里的技术尖兵。回顾刚入行的那段时间,原金疆最想感谢的是师傅殷卫人:“他对我要求很严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手艺都传给了我,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后面才能有更高的追求。”
“魔鬼训练”后学成归来
燃气轮机是一种先进而复杂的成套动力机械装备,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燃气轮机被誉为发电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2005年,上汽厂选派了4名工人远赴德国西门子专门学习燃机装配技术,不到30岁的原金疆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觉得很光荣,回家讲给母亲听,她也高兴得不得了。毕竟,厂里能安排我去,是对我的技术能力和责任心的信任。”原金疆说起这件事,仿佛当时的兴奋还未褪去。不过,那时的他并不知道,接下来是一段苦日子。
“出去学技术,首先心理压力就非常大,因为厂里要为我们每人每天付6000欧元的学费,整整两个月啊,这么多学费我们这辈子的工资都不够付,说什么也得把东西学到手。而且在学的过程中,对方企业只允许我们站在黄线外面看,不能碰设备,还有人在旁边监督,想学到真东西太难了。”为了不空手而归,原金疆和同事们每天从早7点到晚7点都在尽一切可能学,偶尔趁着休息时间能凑近设备看几眼、记点笔记,更是分秒必争。白天12个小时地学,晚上回到住处,还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把各自所看到、学到的汇总起来讨论。
回国以后,原金疆和燃机装配组的所有成员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上海电气第一台27万千瓦F级燃气轮机。亲手完成的这台重达300吨的F级燃气轮机,是对那段异国的魔鬼式训练最好的回报。
鼓励孩子做“知识型工人”
2012年,上汽厂接到的订单达到高峰,以往两到三个月装配一台机组的节奏,陡然提升到一个月一台的频率。用原金疆的话说,那是最辉煌的一年,也是最辛苦的一年。
“记得那段时间晚上最晚能做到凌晨两点多,回家睡几个小时又过来接着干。也正是这种压力,我们从上到下都拧成一股绳,不管到多晚,车间主任都陪着一起加班,一打开休息室全是泡面的味道。”用最通俗的话说,原金疆的工作就是“把成千上万个零件装成一台300吨的机器”,最忙最累的时候,重复和枯燥在所难免。
对此,原金疆则自有调节的办法:“有时在厂里走一走,路上随处可见一些传播工匠文化的标语,心里顿时就静下来了。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简单的东西坚持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繁忙的工作之余,原金疆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也要放在燃机装配工人的培养上。自2012年底上汽厂成立了“上海电气首席技师原金疆工作室”以来,这个团队中的成员已有5人由高级工提升为技师;有3人由技师成长为高级技师,并成为各类燃机装配团队的负责人。
除了工作上的成绩,如今已有两岁多的儿子也时常给原金疆带来欣喜:“我有时在家修个电器什么的,他在旁边也很起劲,平时喜欢玩塑料的小工具。如果他将来也想当技术工人,我肯定支持,但前提是一定要当知识型的工人。”
来源:劳动报